某地垃圾遍地、臟亂不堪,群眾反映卻遭遇“踢皮球”,經媒體曝光后,當地有關部門才開始重視,組織開展整治……類似報道時常見諸媒體,引發筆者的思考。
近年來,輿論監督的影響力進一步凸顯,除傳統紙媒設立的專欄外,諸如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等形式深受人們歡迎。許多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經媒體曝光后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毋庸諱言,如今政府部門對媒體輿論監督相當重視,大多數職能部門能夠做到不推諉不甩鍋,全力整改,并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建章立制,這是一種可喜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部分需要深入調查、深度挖掘的“疑難雜癥”外,很多被曝光的事件往往并不復雜,比如環境臟亂差、公共設施損壞等,往往都是一眼就能發現的問題。群眾反映多時得不到改善,曝光之后卻得到火速解決。
這說明,一些政府部門存在對問題置若罔聞,或者推諉扯皮的現象,反映出一些干部的群眾觀念、責任意識還不夠強,工作作風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按理說,每個部門、每個人對屬于自身職責范圍內的事,都要主動承擔責任,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對存在的問題反應遲鈍,特別是對群眾的投訴或裝聾作啞、不理不睬,或推三阻四、久拖不決,直至媒體曝光后才著手處理解決,實屬不該。一些問題雖然最終得到了解決,但時間拖久了,無論是解決的難度,還是花費的成本,都會大大增加,同時也會對黨和政府形象造成損害,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更何況,所有問題都指望輿論監督,并不現實。
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在履職過程中更加牢固地樹立群眾觀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多站在群眾角度看待問題。通過各種途徑,主動排摸、深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尤其注意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群眾反映的問題,嚴格落實責任,以最快的速度加以整改解決,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或初始階段,切勿等到問題由小變大了,成為熱點了,媒體關注了,才著手去解決。
說到底,能不能及時發現并有效解決問題,是對黨員干部為民情懷、工作作風以及履職能力的一種檢驗和考驗。(《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年03月24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