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陸豐市一副市長上電視公開檢討的視頻引發關注。因在汕尾市2月份組織的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專項測評中排名末位,陸豐市一副市長在電視上公開檢討,檢討內容不僅有問題剖析,還有今后的具體做法,一二三四、清清楚楚。然而,群眾卻不買賬。
據媒體報道,從2016年開始,汕尾市提出舉全市之力全面打響“創文”攻堅戰,部署開展環境衛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違法建設“四大專項整治”。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強化檢查測評,規定排名末位的縣(市、區)分管領導要上電視作公開檢討。結果,2017年、2018年、2020年,陸豐市先后有3位副市長就環境衛生整治不達標問題上電視公開檢討。年年檢討、年年倒數,備受質疑。有網友評論:“又道歉,尷尬的是誰?”
敢于公開檢討,勇于承認錯誤,接受大眾批評,態度誠懇值得肯定。但多年來因同樣的問題反復檢討,說明整改行動跟進還不到位,整改成效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差距。長此以往,必將嚴重透支政府的公信力。環境衛生整治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有不足和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檢討之后就完事、將整改流于形式,陷入“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的尷尬局面。這種為了檢討而檢討的行為,已然將檢討變成了形式主義,看起來態度誠懇、聽起來措施有力,實際上卻是慢作為甚至是不作為,問題得不到絲毫解決。
城市環境是不是整潔衛生、文明有序,群眾最有發言權。對環境問題計劃怎么整改、改得到不到位,不是看報告里怎么寫、在電視上怎么講,而是看有沒有實實在在的改觀和變化。須知,比起在電視上的公開檢討,更重要的是將問題整改到位、贏得群眾認可。
古人講,知恥而后勇。發現了問題、找到了不足,就要立行立改,這樣才能在不斷改進中得到提升。反之,如果知恥而“安于恥”,則會導致問題越積越多,遲滯事業發展。一句話,只有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和成效,方能打破接二連三上電視公開檢討的尷尬局面。(《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年04月27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