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直播平臺為吸引人們的目光,各種手段層出不窮。就拿“吃播”來說,一些博主為了吸睛圈粉,先有“大胃王”不顧身體健康和食物浪費的花式暴飲暴食,再有經常進出昂貴酒店、吃頂級珍饈,甚至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做成下酒菜,為了賺取注意力,不惜以身試法。
在“手機在手,人人皆可發聲”的自媒體時代,注意力經濟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但“注意力唯上”絕非發展的正確道路。一些自媒體為了爭奪流量、點擊量背后的“注意力”資源,“獵奇”“反常識”“標題黨”等花樣百出,可謂費盡心機、不擇手段,甚至僭越公序良俗底線乃至法律紅線。市有市道,法有法則,自媒體從不是無法無天的“江湖”,網絡空間也從不是予取予奪的“名利場”。如果為了賺取注意力而“不顧吃相”“不講羞恥”,終究會付出沉重代價。
注意力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每個人身處其中的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在海量信息無孔不入的刷屏時代,留住網民的注意力,正路多的是。從內容創作者來說,倘若一味崇尚流量為王,過度關注點擊率,甚至喪失底線、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序良俗,無疑是本末倒置,游走在危險的邊緣。受眾和圍觀者要清醒認識到其中的營銷套路和流量圈套,戒除不負責任的“投喂”。網絡平臺和監管部門要承擔起相應的審核和監管職責,加以引導和約束,對于無視道德法律的直播行為要態度鮮明地“叫停”。
注意力經濟,借助的形式是網絡,但最終交易的仍然是內容,高品質的信息最具有核心競爭力。譬如,讓人心情愉悅的音樂、被人追捧的影視劇等,最終成功靠的是實力、是值得推敲的作品、是打動人心讓人回味無窮的經典。網絡時代下的注意力經濟,更需要有能夠抓住人們興趣、迎合人們深層次心理需求的有價值的內容,以此獲得人們的信任和滿意。
沒有底線的野蠻生長必須叫停,沒有內涵的內容必須改進,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要守護好道德、法律底線,承擔起社會責任,讓輿論場多一些良性的互動,讓我們的注意力多一些有益的滋養。在追求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履行好社會責任,注意力經濟才能健康發展、走得更遠。(《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年05月21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