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牙缸買哪一款?要高檔的。最好的一個一萬多。好,就這個。”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了甘肅省平涼市委原常委、原常務副市長黃繼宗嚴重違紀違法案,其中這段他妻子與女兒的對話令人唏噓不已。黃繼宗帶頭貪圖享樂、生活腐化,不遵紀、不守規,對配偶、子女失管失教,家風敗壞。
家風不是小事,但體現在小事上。作家高洪波在回憶冰心的文章中寫道,有一次,冰心收到一麻袋孩子的來信,發現很多孩子用的是公家的信封信紙。她頗為憂慮地告訴高洪波:“小時候我父親桌上有兩種信紙,一種用來寫公文,一種是自己買的寫私信用。”她關切地問:“你女兒用不用你的信紙?”高洪波坦言自己沒有注意這個細節。冰心嚴肅地對他說:“一定要注意,要公私分明。”
幾張信紙,看似不值一提,但在冰心眼里卻是一件嚴肅的事,因為它事關公私、是非觀念在孩子心中的萌芽。現實中,一些公職人員可能會有這樣的行為:帶孩子到單位食堂吃幾頓飯,公車順路送幾次孩子上學,等等。事雖不大,卻可能誤導孩子分不清公與私。一些成人世界里并不在意的細節,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家風正,遂人不斜。劉少奇的長女劉愛琴在讀大學時,有幾次周末回家打電話要車接,劉少奇知道后很嚴肅地告訴她:你不能再要車了。我坐車是工作需要,你給汽車庫打電話不合適;開國元勛任弼時次女任遠征孩提時獲贈一個記事本,父親得知后嚴令她送了回去:你不能搞特殊,人生底線要清楚;焦裕祿的兒子逃票去看戲,傳到了焦裕祿的耳朵里,狠狠地批評了他,第二天焦裕祿親自給戲院補上了2毛錢的戲票。良好的家風對下一輩有著深遠的影響,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構筑起“防護墻”。
從吃飯穿衣到言行舉止,從為人處世到成長進步,家風體現在無形的精神血脈里和具體的生活行為中,于潤物無聲處感染人、滋養人。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一個人真善美的底色多來源于良好的家風熏陶,而良好的家風則要多從生活細節中去涵養。(《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年06月10日 第02版)